Sunday, September 10, 2017

一場讓人無奈的【文白之戰】

最近燒了好一陣的「文言文與白話文之戰」,高中國文課本的文言文比例到底降不降?今晚課審大會表決結果,依舊維持45-55%,整場戰役似乎暫時畫下「逗點」。有些媒體說這是文言文派大勝,我覺得太簡化了。這應該不是派系的問題,是眼界的問題。都離開學校這麼久了,本來不甚關心,但作為一個大學念中文系,畢業後也從事文字工作的人,忍不住想表達一下想法。先說,這是個人淺見,而且多是有感而發的惆悵罷了,歡迎來戰,只是我可能沒啥力氣戰(不戰而降XD)。


剛好最近永和的家在裝潢,翻出好多大學時期的書,《春秋左傳注》、《文心雕龍》、《古文觀止》、還有SIZE當午睡枕完全剛好的《說文解字》,哇塞這些書當時怎麼念得下去?但還真的捨不得丟!最後以一種傳家寶的心情請家人幫我收好,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跟我的孫子孫女獻寶,炫耀阿嬤當年有看過這些書喔;也找到很多當時念的現代小說跟書摘心得,還順手翻到好幾本課堂作業,是每個大一大二新生都要練的唐詩宋詞習作本,天啊究竟是怎麼寫出這種東西的?當年跟平仄押韻到底奮鬥了多久?看一看真的好懷念,結果又捨不得丟。這些學問,現在當然是能忘的都忘光了。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受其影響,至少可以說,文學讓我愛上學習外語,樂在看書寫文,工作上好像也沒因為亂用成語亂下標被網友笑(重要啊我臉皮很薄)。


文言文這種東西,有人喜歡,有人不喜歡

從看到大學時期這些書,想到這次的「文白之戰」,說要把高中國文課本的文言文課綱比例調降到30%。當然大學的分科專業智識,和高中階段的通才教育,不能一概而論,但我覺得任何討論應該回到教育本質,怎麼教才能提升學生對文學的興趣,或至少不反感?而不應該被政治力量搶掉篇幅。如果一個孩子喜愛文學,你應該是不用擔心他「被教授了太多文言文」(況且也沒有真的太多吧),而失去鑑賞本土作家優秀作品的能力,這基本上不衝突,如果喜歡,隨著時間自然會有那個本事和心胸,去自發性的包容接觸各種文學,不限兩岸、不分語言;對於壓根不喜歡語文的學生,又何必苛求?顯然他的長處在別的學科和技術上吧!


文言文太艱澀不切實際?怎麼不說數理難得要命!

對一個從小就沒長數理腦的人來說,高中時期的數理成績讓我躲在棉被裡哭了不知道多少次。在這個重理工輕人文的世界,我們多辛苦啊嗚嗚嗚。前陣子Alan加薪跳槽,我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羨慕及不平衡感。一邊恭喜他還要一邊嗆他 「為什麼你們工程師,待在原公司或跳出去都能動不動就加薪,還可以一口氣要求加很多,明明我媒體工作的勞累燒腦程度也不比你們輕鬆啊」(到底在計較什麼啦神經),最後的結論就是好我投錯胎念錯科系選錯行。對,現實就是讓人很矛盾,我覺得人文真的好重要,但比起科技、醫療、金融等領域,怎麼我們的職涯發展比較像是被打入冷宮的嬪妃XD 所以覺得這社會太奇怪,明明相對輕視人文科學,但又想要利用權力去決定孩子該念什麼多一些,這個百分比真的那麼重要嗎?要動孩子的教育,永遠先從與政治文化論戰脫不了關係的文史地著手,動不動想改比例改篇幅改說法。我始終認為高中時期的教育,是要讓孩子有思辨能力,去進一步探索自己喜歡的知識,或至少區分出擅長和較不擅長的領域,說文言文太難了沒用處與現實脫節?那對很多人(好啦是我本人)來說,三角函數和微積分更像是異次元來的啊!


誰的文言,誰的白話?誰的知識最重要?

記得在美國留學時和大陸朋友聊天,知道我們從國中開始就要背論語,他們感到不可思議,對台灣的文學教育很嚮往。在整個大中華地區,也許台灣的語文教育才是相對保留最多文化底蘊,很值得自豪的,很多年輕人想接觸卻接觸不到。一個民主的國家,應該要讓教育為下一代而服務,不是滿足我們這一代或掌權者的私心。說到底,在這場偏頗狹隘的「文白之戰」中,所謂的專家真的有站在學子角度去思考,怎樣的教育對他們有實質助益嗎?兩岸三地很多作家能寫出優美的白話文作品,也是因為有深厚的文言底子來支撐,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強調在地/本土化,不是本土就非我族類、不應該被欣賞嗎?

教育當然要與時俱進,但經典之所以是經典,絕非沒有道理。我不是教育工作者,但我將來也可能成為一個媽媽。如果我的孩子在十幾年後,課本翻開沒半篇文言文,看不懂唐詩宋詞,成語於他而言,從前人的智慧結晶,變成某種程度的火星文,我才覺得他前途堪憂咧,比英文不好還糟糕太多了。格局眼界放大一點,何苦剝奪學子透過不同文體拓寬視野,培養鑑古知今的能力?現在的國際舞台上,懂中文才吃香,而所謂的「中文」,絕不只包括白話文。會說會寫懂得皮毛的人,在全球各國都找得到一卡車。如果你我這種已經掌握了語言優勢的人,能懂得比皮毛再多一點,不是更好嗎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